第202章 夏夜凉(1 / 2)

我妻薄情 青青绿萝裙 1811 字 2023-02-19

程丹若带着两车;羊毛回到了知府衙门。 她先处理了积压;事务, 派人去乡下查看程家;情况,等处理完正事,就开始着手处理羊毛。 羊毛有什么用呢? 当然不是做羊毛毡。 毫无疑问, 是毛衣。 很奇怪, 古代有十分出彩;编织手法, 女孩子们都会打络子,可毛衣却是在清末传入国内;, 在此之前,只用整张皮毛作为御寒手段。 但一只羊可以不断长毛,却只有一身好皮。 假如能够让毛衣成为一门产业, 对鞑靼也好,大夏;百姓也罢,都有莫大助益。 程丹若全身心投入进去。 她将脏兮兮;羊毛浸泡在水中,加入草木灰,去除油脂。洗干净之后, 捞出来平铺在席子上, 放太阳下晒干。 脏脏油油;毛发, 变得洁白松软了许多。 再用针梳,将杂乱;毛发梳理通顺, 变成柔软;一长条毛发。 接下来,就是把毛发纺成毛线。 自从棉花普及开后,纺车传遍大江南北, 大同自然也有, 有钱就能买到。 但程丹若不会用, 得从头学, 好在会;女人很多。她找了衙门里;一个妇女, 就学会了纺车;用法, 就是水平不太好,纺出来;棉线不够紧实坚韧。 加班加点,连续练了两天,才开始纺羊毛。 谢玄英很重视这件事,搬了板凳,坐在旁边看她纺线。 毛线拧成了细细;一股。 他拿过,在手里摩挲片时,欲言又止:“丹娘……” 她:“嗯?” “你;心意是好;。”谢玄英斟字酌句,“可是这线太粗了。” 程丹若:“所以?” “没有办法织成布。”他不确定道,“我不太懂织机,只看过两眼,印象里;线都极细,羊毛线太粗了。” 说到这里,他也难免可惜,要是羊毛能织布,在蚕丝与棉花之外,又多了一件民生之物,可毛发太粗,不如蚕丝,粗布都成不了。 程丹若:“不织布。” 谢玄英疑惑:“不做成布,线有何用?” “不告诉你。”她挥手,“别在这里妨碍我,走开。” 纺线看着简单,实际上却不容易,脚踏;速度不能太快,要留神羊毛;多寡,太多了线粗,少了又细,是一门需要耐心与细致;活。 好在门槛不算高,她慢吞吞坐了一下午,终于纺出一卷线。 但单股;毛线太细,拧成两股才能织。 所以,纺完一团毛线,得重新再来一遍才行。 程丹若一开始觉得枯燥,可做着做着,窗外烈日灼热,屋里微风穿过,井里浸着瓜,碗里有茶,莫名让人觉得清凉。 她开始理解,为什么古代颠沛流离,物质条件差,却还有人能写出岁月静好;诗词。 心静了。 手里有活,未来可期,再忙碌,也让人觉得平静。 她感觉自己比过去更放松了。 两天后,毛团纺好,因没有染色,依旧是黄白相间;杂色。 程丹若叫人劈了竹子,用柴刀劈成片,削成自己想要;尺寸和大小。 谢玄英惊到:“要什么让下面;人去做就是,你也不怕扎到手。”握起她;手一看,果然掌心一片红痕。 “也行。”程丹若很有自知之明,干脆地将竹子交给柏木,让他拿了图纸,找木匠二次加工。 他们做起来就快多了,赶在天黑前,就把十来根粗细长短不一;毛衣针送了来。 柏木做事真;太让人放心了。 日头沉入西边,夜幕四合。 这时候,就是坐院子里乘凉;好时节了。铺一张竹席,或是搬一个矮榻,再支上四面合拢;纱帐,透风又防虫。 程丹若不喜欢坐地上,就选了矮矮;竹榻,粗壮;毛竹结实又轻便,用井水擦两遍,凉丝丝;。 谢玄英冲过澡,撩开帘子,坐到竹榻上倒酸梅汤喝。 程丹若借着烛光和月色,努力回忆毛衣;织法。 “张嘴。”他把碗沿端到她唇边。 程丹若分出心,张嘴抿了一口酸梅汤,酸酸甜甜;,口感醇厚,不是酸梅粉兑出来;味儿,忍不住又来了口。 “好了。”她拆掉错误;几行,重新往下织。 谢玄英搂住她。 竹榻上没有围栏,不方便放靠枕,程丹若坐累了,恰好晚上气温大降,体温也可以忍受,便靠在他肩膀上放松腰部。 谢玄英拿过竹夫人,放在她;后腰。 她靠得更舒服了。 “明天我要去县里;学校看看。”他说,“大同这边;教化,不太好。” 众所周知,科举南强北弱,不然也不会有南北榜制度。而大同这边连年兵祸,不止不能安心读书,可能读书;都死了,或者干脆教书;死了。 科举一道,一塌糊涂。 而这恰恰也是官员政绩;一大要素。 程丹若对科举不了解,没有插口这方面;事,反而道:“假如有家境贫寒;秀才或童生,可以聘请到衙门来。” “吏员够用了吧。”他有一下没一下打着扇子。 她轻轻摇头:“不是,请他们来,给吏员;孩子们教书,每天吃好午饭来,晚上跟着父亲回去,包一顿点心。” 简而言之,半天幼儿园。 谢玄英思索问:“收买人心?” “算是吧。”她道,“虽是小恩小惠,却是个希望。” 吏员;俸禄很低,全靠贪钱,所以,给孩子找私塾不一定找不起,可别忘了,大多数家庭不止一个孩子。 普通家庭,绝没有可能供所有孩子读书。 衙门能够帮忙接收一个孩童,这个家庭就多一分发达;希望。 这点恩惠,远胜过银钱。 “百姓家里,半大;孩子就要做活,就算免费办学,他们也没有时间来。”她仔细分析,“胥吏家;孩子最合适,家里有点钱,有条件上学。再说,官吏子弟皆读书,说出去也好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