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五章:包围(2 / 3)

犁汉 痴人陈 2058 字 1个月前

方抽调后,在几次大的合战中几乎损失殆尽。

而之后卢植率领北中郎将部从河内北上,也陆续对此地区进行清剿。大的里社都被烧光,能走能动的青壮都跑去了西边的太行山,到那里躲避汉兵的残杀。只有一些腿脚不便的妇孺被留在了此处与狐兔为伍。

在这种情况下,范常又怎么会迎来他预想中的夹道景从呢?

如果这还是外部困难,内部涌现的问题才是要命的。

泰山军大部分都是河南地区和青兖地区的人,因为没有当地人做向导,范常等人的吃住一时都成了问题。

而且这时候河北十月,天寒地冻,他们随身带的冬衣并不能为他们抵御多少寒冷。夜晚只能以干草御寒,下乡队的士气很低。

这种内外交困的情况,是之前下乡队从来没遇到过的。在疲劳、饥饿和寒冷,各因素夹杂,不少分田吏拿着刀开始搜野外的里户,也好找一些物资来缓解困境。

但孰不知他们这样做,在那些流落野外的黔首们眼里,和那些汉兵虎狼没什么分别,所以也就更害怕,更躲藏起来。

范常还是明白轻重的,他立马将十余支分田队的队头召集过来,严厉强调:

“最近下面干的一些事我都听说了。不想干就滚回去,谁敢坏了我们泰山军的名头,我亲自割了他脑袋。”

范常算个谦谦君子了,但和兵子在一起久了,再加上被形势弄得焦头烂额的,现在嘴上还一个大的血泡,所以说起话来是杀气腾腾。

下面这十来人被这话一激,赶忙保证回去一定整肃纪律。

但这些话到底有几分能落到实处,范常心里没底,他已经意识到现在建立根据地的策略要发生大的变动。

如果说泰山军以前是在解决分配问题,那现在他们面对的是一个被兵火犁了数遍的白地,他们要解决的重建问题。

他们不再是分田吏、护田兵,而是要努力在这片空白的废墟上重建家园,而这难度比前者要高太多了。

最后,交代了诸多事后,范常赶回了葛城,他要去那里寻找张旦的帮助。

……

“什么,校尉已经率军东进了?”

一身风尘的范常此刻在葛城的军府内,听到了这个消息,有点猝不及防。

他没想到自家校尉动作这么快,他们这才打下葛城多久,就着急东进了?这里,范常心里倒有些阴影。

毕竟后方未靖的情况下着急东征,并不是好事。

但现在张旦已经率军东进了,他范常再急也只能无可奈何。他将在漳水一带的残酷情况飞书给了邺城幕府,好让渠帅也了解到现在一线情况的艰难。

随后,他就从葛城军府的粮仓中支取了三千石军粮,还从城内招募了一些愿意到下面开垦土地的流人。之后牵牛赶车带着流人们重回漳水岸建立家园。

范常解决问题的关键很直接,既然现在分不了田,那他就带着漳水人经营田庄,拾起荒废的土地,重新建立秩序。

范常本是一个文吏出身,一开始也不懂庶务。但泰山军就是个大熔炉,有太多的办法让他们脱去博带,穿上单衣去下乡了。

而范常就是最早一批下过乡的幕僚。他之前在莱芜地区、河济地区都参与过分田分宅,是个精明强干的。

类范常这类从上面到下面历练的幕僚,比一般主事要更有大局观。如果一般的分田主事在遇到漳水两岸的荒芜情况,早就带队回城了。

他们可以一句话就应付上面的任务,那就是人都没了,分什么地。

但范常有大局观,知道邺城幕府对此地区的看重,也明白在这里建立根据地的布局深意。

漳水沿岸自古以来就是肥沃之所,物产丰富。昔光武得之,军食不乏。之后也一直是汉室重要的钱粮重地。

虽然这里经过战火,人民流散,但土地还在。只要招徕流民,稳定外部环境,就能将隐匿在太行山的流人吸引下山,重新耕种。

现在泰山军趁着河北局势逆转,得以占据此处。只要击溃剩下的河北汉军,这王业之土就是天赐给泰山军的宝地。

所以范常一定要在这里站稳脚跟,即便这很艰难,但也要做。

有时候,不论做事成不成,都先要有排除万难的决心时。人不能自己被自己先吓怕了。

在范常带着一批物资重返漳水两岸时,泰山军东征军的主力正在去列人的路上,他们要到那里会合青州黄巾。

两支同源流的青州弟兄就将要在河北这异乡相见了。

……

十月二十四日。

张旦东征军的前军先锋屯正在沿着漳水北岸行军。

这支前锋屯的屯将叫杨典,汉军降兵出身,是在颍阳一战的时候被吸纳的两千汉兵甲士之一。

之后杨典在泰山军北上过程中,数冒锋矢,积功做到了张旦校尉部的屯将。因为此人就是河北人的缘故,张旦点了此人作为这次东征的先锋屯。

这次东进,东征军采用的是步舟共进的行军方式。舟船虽然机动性强,但对地方无法建立统治,而东征军这次的主要目的是扩大根据地,所以将部分兵力分散到了两岸行进。

杨典以前来过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