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 卷起来 苏辰哦了声,现在讲的正好……(1 / 5)

苏辰哦了声, 现在讲的正好是王安石变法,这个讲官在言语间对王安石当年大多数的变法都是不赞同的,最后却也没否认王安石之变法的功绩。

康熙让臣子们讨论, 为什么王安石每一条变法都是为拯救北宋当时积弊, 最后却反而加剧了各方面的问题。

一会儿还要挑选人来回答。

苏辰就想溜,在政事这方面他阿玛总是认真到让人害怕。

看来在他阿玛手底下当官也没有多容易。

他刚弓着腰站起身,便被端起茶杯的阿玛叫住了:“辰儿,你也参与进来。”

“今天是休息日。”苏辰想逃课的意图不要太明显。

康熙喝了口温热的茶水,说道:“不是休息日的时候,你跟朕请了多少次假了?”

胤礽立刻给他哥插刀:“阿玛,我记着呢,今天早晨才看了看, 我哥从书院开学到现在请假的次数已经超过十次了。”

苏辰:“我那忙的都是正事儿,是阿玛叫我盯着畅春园的修建的。”

南书房臣子和翰林院的两个老人都听得好笑, 辰亲王这散漫的性子还是一如既往。

第一次来给皇上讲书的翰林院修撰陆肯堂本来全程都很紧张,现在么, 一瞬间梦回当初在乡里办私塾的那些日子。

尽管私属里的孩子都是他们父母用辛苦所得送来的,但总有那么几个不愿意安心学习的。

就和现在的辰亲王一个样儿。

不过, 辰亲王这样不爱读书,会不会引起万岁爷的不满啊。

然后陆肯堂就看到万岁爷不止一点都不生气,还笑着道:“今天下午你若是能在这儿好好听讲, 等你从江宁回来, 另外给你两天休息时间。”

苏辰便无声地坐了下来。

一会儿, 到了“答题”时间, 因为捷才总是很容易被皇上想到的高士奇最先站起身发表他的见解。

高士奇的看法代表了大部分人的意见,主要就是从王安石一些措施本身的不合理性找原因。

他说完,别人又查漏补缺, 一个老头儿最后补充,依据北宋当时的政治社会背景给皇上提交了一份答卷。

最后补充的这个老头儿,觉得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宋神宗太过软弱不能以武力坚持变法的推行,二是底层百姓愚昧不能理会国家决定的意义因此多不配合。

如果说让苏辰找一个他比较赞同的答案,那就是这个老头儿了。

哦对,这个老头儿是谁。

苏辰平时活动的地方多在内务府制造处、工部等朝廷部门,他认识的人比较多的也是工匠等技术型人才。

南书房在十六年正式成立之后,入驻的官员越来越多,苏辰都认不过来。

胤礽小声跟他哥提点:“武英殿大学士吴正治,快六十了。”

这么大年纪了,岂不是一个老狐狸?

想他刚才提到的第二点,说百姓愚昧不懂国策,其实这个老头子根本是看出来王安石的变法政策没有被底层的官吏好好执行吧。

比如青苗法,想当初学历史背到王安石变法里的这一条,他还疑惑呢,官府贷钱给百姓种地,多好的事啊,为什么百姓们都骂死了王安石?

然后具体了解了才知,当时的官府哪是提供钱给百姓读过困难,根本是官方高利贷,百姓找人做主都找不到。

大家不想家破人亡自然要拒绝。

可谁让底层放贷的官吏有政府的免死金牌的,谁家不贷揍谁。

最后激起众怒,大家不骂王安石骂谁?

而这只是因为百姓愚昧不了解国策不支持政府吗?

苏辰也压低声音:“怪不得他这么说。”

两条下来都是拍马屁,高明的马屁,他这意思不就是说皇上您有什么想做的就要坚持自己。

“保成,说说你的看法。”

阿玛提问了。

胤礽站起来,回道:“儿子觉得,王荆公的变法有些操之过急。而且他的改变,并没有突破北宋王朝重文轻武的根本藩篱。”

然后又说了几点王安石变法在现在能够借鉴的点。

这要是考历史,保成怎么也能得九十分往上。

苏辰给保成鼓了鼓掌。

大臣们都面露笑容,太子爷如此优秀,大家都放心了啊。

康熙满意点头,对苏辰道:“辰儿,说说你的看法。”

苏辰的看法就一点,“我觉得王荆公的科举糊名法,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政府选举高层管理人才的公正性。但他应该再把目光往下看看,把地方胥吏的选拔也弄一个正规程序。最好,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