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第一百一十四章(1 / 2)

“真的?”

三人纷纷看了过来,异口同声地问道。

杨继西被三人的眼神逼得往后一退,勉强站定后点头,“真的,我听副队长说的,爹您明儿一早问副队长去,他说得有模有样,应该是真的。”

“明儿一早我就去问!”

杨二爷爷立马道。

第二天一早杨二爷爷起床洗了个冷水脸,就往小杨树副队长家跑去,郭红挺着肚子从房里出来,便被院子里的人吓一跳。

“我就说咋这么多人说话呢,”郭红看着满院子的人,又听公公在那解说昨儿那电影原型人物是哪里的,如今又在干啥,听得大伙儿心满意足地离开了。

杨二爷爷就是其中之一。

回家还跟杨继西他们高兴地说了一遍,“没有出事,就是那次意外伤了腿,但生产队为他建了村医所,这不,现在看病都自己去村医所就成。”

“好啊好啊,没事儿就好,这样的好人就应该好好活着!”

杨二奶奶高高兴兴地说道。

孙桂芳也高兴,但也有不解,“那为啥电影里把人说成去世了呢?”

“副队长说,这是不让大伙儿太联想他本人,这叫、叫什么艺术。”

杨二爷爷使劲儿回想着副队长说的话。

没多久,整个生产队都知道那大夫活得好好的,但也有老人不信,一边哭一边道,“你们骗人,我都看见了,就是被石头砸死了的,可怜哟。”

怎么解释也不听,有时候几个老人凑在一起,说起那大夫,又是一阵哭,看得青年人好笑又好气。

搞得最后队长还特意开了个会,先是赞扬了一下电影主角的原型,接着又着重说明了电影和现实是分开的,千万不要混为一谈,陷得太深。

孙母过来看他们,也说起这个电影,“我们是隔壁队放映,赶过去看了后,哭得那叫一个稀里哗啦哦。”

“可不,我哭得眼睛都肿了,”杨二奶奶点头,“感人得很,好在人活着,老天爷开眼啊。”

“是啊是啊,”孙母也连连点头,接着拿出孙大嫂寄回来的东西,其中就有特意给杨继西他们的。

“这是啥布?挺好看啊。”

杨二奶奶接过手,这是两种颜色的布,一种灰色,一种蓝色,摸上去有些硬,但颜色好啊。

“这布叫的确良,用来做短袖衬衣,还有裙子啥的好看得很呢!”

孙母脱下外衣,让他们看自己里面那件女士灰色衬衣,“这件就是用的确良布做的,是文生妈给我做好后,再寄回来的,你们瞧瞧。”

“真好看!”

孙桂芳双眼亮晶晶的看着孙母身上合体又好看的衬衣。

“哎哟,瞧着真不错啊,”杨二奶奶连连点头,“这东西不便宜吧?”

“得用票,不然就不给卖的,”孙母笑着把外衣穿上,“我都怕穿坏咯,特意加了一件薄外衣套在外面。”

孙桂芳拿起那些的确良布看了看,“蓝色的我做成上衣,我和娘穿,灰色的做成衬衣,给爹还有西哥穿。”

“成,我来裁剪,”说干就干,杨二奶奶起身就去拿剪刀了,孙母也过来帮忙。

还把孙玉兰的信给了孙桂芳,“给我们的信里说她最近忙得很呢,但交了好些朋友,挺高兴的。”

孙桂芳拆开信看了看后,嘴角也往上勾了,“她说今年过年没准能回家呢!”

“就是,”孙母连连点头,“你大嫂寄回来的这布啊,我也准备给她做一身衣裳,等她回来,正好拿走,你也有,我给你做长袖的,领子上再给你绣点栀子花。”

“我都没给您做,”孙桂芳收好信,对孙母道,“您还是给自己做,穿着好看,心情也好。”

“妈知道,你别管,我都把布料安排好了,”孙母微嗔道。

“是是是,”孙桂芳应着。

晚上和杨继西说这事儿,杨继西便道,“去年没给爸妈做冬衣,今年做两件棉衣吧。”

“我也是这么想的,”孙桂芳点头,“我看她一定是把大嫂寄回来的布全给拿过来了,大嫂应该给爸妈一人做了一件的确良料子的衣服,所以他们就没留下布。”

“我猜也是,”杨继西点头,孙母今儿晚上在这住的,第二天早上,杨二奶奶一大早就去兑换了芋头,回来蒸了馒头就着芋头汤一起吃,还挺好。

孙母走时,杨二奶奶不顾她拒绝,硬是用布袋装了二十斤大米,二十斤白面,还有二十斤玉米面进去。

“哎哟亲家母,我这来的时候背篓里的东西总共还没有三十斤呢,你这给我回了满背篓的东西,我这么大年纪了,也背不动啊。”

杨二奶奶闻言一挥手,“那就让继西送你回去,他来背背篓篓,你空着手。”

“可不耽搁孩子上工,”孙母立马道。

“那就劳累你自己背了,你要是再多一句话,我就再给你塞二十斤进去,你信不信?”

杨二奶奶的“威胁”十分有效,孙母只得背上回到家水竹林生产队的时候,好些人瞧见她满背篓,还以为她是去赶集回来呢。

结果孙母笑盈盈地说是亲家母给的,可把旁人羡慕坏了。

“瞧瞧人家的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