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另有隐情 那他岂不是并无冤屈。(2 / 3)

的书院女孩入学多吗?”

杏儿道:“很多,甚至比男孩还要多。”

呼延南音惊讶地问:“如何做到的?”

杏儿说道:“我们的书院对所有的学子免费,提供奖励机制,若是考试能取得不错的名次,就会得到奖励,很多人会以碰运气的心态将孩子送来书院。”

呼延南音更是惊讶:“免费入学,那教书先生的工钱谁发?孩子们在书院内的花销谁负责?这岂不是亏本的买卖。”

杏儿觉得他作为生意人这么想倒也无可厚非,“我们家公子没有把书院当作买卖,而是希望让更多人接受教育,为什么教育要和生意挂钩呢?教育一定要掺杂利益吗?”

她这般反问,倒是让呼延南音说不出话了。

是啊,教育为什么一定要和利益挂钩?

呼延南音心中对庭渊又多了几分好感,这人真的是个奇人,若非他有过人之处,身份尊贵的郁王殿下又怎会对他言听计从。

呼延南音起身,朝着杏儿行了一礼,“杏儿姑娘今日的话让我受益匪浅。”

杏儿忙起身回礼,“呼延公子客气了。”

呼延南音又朝她行了一礼,“这一礼本该向庭公子行,世间商人多数有财产千万,却不肯外流分毫,公子兴办书院让学子免费入学,他是真正的心中有大格局的人,可他不在此处,便由杏儿姑娘代受了。”

杏儿再朝呼延南音回了一礼。

“我家公子虽是无名之辈,心中却装着广阔的天地,所求的从不是旁人的赞美,而是穷苦人家的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改变命运。”

郑延辉感叹:“不仅杏儿姑娘是个妙人,你家公子更胜一筹,我们这些底层人想要改变命运,只有通过读书考科举入仕为官,公子能有如此心思,是我们这些底层百姓的福气。”

像他也是通过读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自然能够意识到读书的重要性。

若他没有读书,大字不识几个,他就无法成为工会的会长,自家的孩子也不可能过上好日子,读不起书,那就一辈子只能是一个种田的。

像他这样的条件要养活一家上下十几口人,供养家里三个孩子读书对他来说就太吃力了,在西府一个孩子读书少说要花四两银子,西府富裕,除了粮食便宜,其他的都贵。

若不是呼延南音在村里成立书塾,让孩子们可以半价入学,他也确实无法负担三个孩子读书。

城里书院几乎不收女子,供养一个女娃读书的资金可以供养两个男娃,更是没有多少人家愿意送女子去读书。

呼延南音的书塾虽教学水平一般,却也能让这些孩子们接受基础教育,女娃能识点字,将来便是再不济也能嫁个读书人,好点能嫁个秀才,子孙后代也能往上奔一奔。

男娃也能打好基础将来去乡学或者书院读书,若是读得好成了秀才,也算是个有头有脸的人物,即便不能中举,乡里有名有姓的大户人家姑娘选亲也是有机会选中的,不说飞黄腾达,也能让日子好过一些,富户的资源自然是穷人比不上的,后代也能获得更好的资源,说不定哪天就能光宗耀祖。

庭渊与伯景郁到工会找呼延南音,郑延辉的手下领着他们来找呼延南音。

杏儿看到庭渊入了院门,朝他挥了挥手。

呼延南音扭头,便看到庭渊和伯景郁来了。

急忙出门迎接。

庭渊问:“你们这边可有眉目了?”

呼延南音与郑延辉说道:“你忙自己事情去吧。”

郑延辉领命退下。

呼延南音邀请庭渊和伯景郁进屋,与自己的手下说:“在外面守着,别让旁人靠近。”

“是。”

庭渊见他如此神神秘秘,不由产生了好奇,难道这是查出了什么大问题?

他看向杏儿,杏儿倒是一脸的淡定。

若是真的有什么大问题,杏儿肯定会告诉他。

庭渊打消了念头。

呼延南音问:“殿下,你们可是在查姚家六口被火烧死的案子?”

伯景郁知道瞒不住,点头。

呼延南音道:“我们确实发现了一些端倪。”

庭渊:“细说。”

于是杏儿和呼延南音你一言我一语地将他们从郑延辉这里打听到的内容说给二人听。

庭渊也将他和伯景郁调查到的内容说给三人听。

两边一对,基本就能还原这个案子。

庭渊总结道:“所以整个故事是这样,姚家姑娘回家自杀后留下一封信指认闻人政奸污她,随后上吊自杀,家人发现她自杀后拿着信去衙门报案,闻人政在得知此事后,从乡衙赶来小路村,被从县衙赶来的衙役抓捕,起初他并不承认自己奸污了姚家姑娘,村民也认为可能性不大,要求检查姚家姑娘的身体遭到阻拦,闻人政被押往总府关押在牢里,他前脚刚到总府,后脚姚家余下的六口人就在半夜被烧死在家中,且这大火极其诡异,只烧了他们家旁人家一点都没烧到,巧娘去总府见闻人政,找了讼师想为他辩护翻案被他拒绝,得知姚家六口死于大火他便认下了奸污姚家姑娘的罪名。”

杏儿敲了敲自己的脑袋:“可我想不明白,他为什么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