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第七章 完颜活女(2 / 3)

渡口上了船,顺流直下送汴京去,再换回铜钱和粮食。

这支全员汴京口音的商队皱着眉跟着排队出城,很快就被人盯上了。

“这么多人都挤着入城,”有人对尽忠说,“独小哥要出城。”

尽忠一激灵,转过头去,看到一个一十余岁的青年男子骑马走到他身边,笑呵呵地同他搭话。

这人戴着个鸦青的幞头,着一身圆领袍,脸庞透着阳光下健康的色泽,五官端正,尤其是那张笑脸,让人一看就有好感。

尽忠身边一个小内侍就笑呵呵地应了,“贵人差使,不得不——”

一只手伸过来,将他的嘴拦住了。

“郎君怎么称呼?”尽忠上下打量他。

这个青年那双明亮的眼睛闪了闪,微笑着刚要说话时,正在前面围观吵架的牙人不知何时骑着骡子转过来了,“郎君姓完颜吧?”

完颜郎君的笑脸就僵在那里了。

玉皇观内,有香炉氤氲。

两旁的宫女一脸肃然,在会客的偏殿里放下了屏风。

赵鹿鸣站在屏风旁,不知道心里想些什么。

王穿云就直接问出来了,“帝姬想什么呢?”

“这群女真人,”她说,“一个傻子也没有?”

有小宫女就笑起来,轻声细语:“他不过是同尽忠打了个招呼罢了,有什么出奇之处吗?”

“晋城这几日,满街都是人,他怎么从一群人里,只挑出了尽忠呢?”她问。

小宫女答不上来,小宫女们面面相觑。

“他问尽忠出城做何事,尽忠是怎么答的?”王穿云问。

“他说帝姬仁爱百姓,见河东地动,将财物尽皆变卖,接济灾民。”她说。

“听了却也寻常。”王穿云问,“帝姬可是察觉到什么?”

赵鹿鸣站在这间玉皇观的偏殿里,秋日的阳光透过格窗洒进来,香炉里氤氲升起细细的青烟。隔间的茶水已经煮开,热茶与沉香的气味混在一起,再加上宫女们身上带着的香球香囊,混在一起温暖清冽,馥郁柔和,暖烘烘的。

她什么也没察觉到。

她站在黑暗而寂静的河流前,有山伸出了手,向她而来。

金人是精明的,他穿着宋人衣衫,在人群里寻到一个汴京口音,白面无须的男人,旁敲侧击地打听朝真帝姬是个什么样的人,正在做什么。

窥一斑知全豹,他必定也在打量灵应军,看他们的体魄,看他们身上有多少战斗留下的痕迹,受过怎样的训练,以及有如何的意志。

不能是现在,她想,她的马车正在上挽具,她的准备并不充分,可不想完颜粘罕提前打过来。

她静了一会儿。

“无事,”她转回到屏风后,声音很柔和,“请金使进来吧。”

佩兰悄悄俯身,听得一阵窃窃私语,点点头。

“奴婢记下了。”

当得知这是一位金国来使后,无论是灵应宫的道士,还是玉皇观的道士,甚至是侍奉在帝姬身边的宫女和内侍,多多少少都露出了吃惊的神情。

这是一位多么温和,多么讨喜的青年呀,他来了玉皇观,先虔诚地拜了拜上了尊号的玉皇上帝,并且带来了一些非常符合礼仪的礼物,比如香料、绸缎、茶叶,这些东西论理都不是女真特产,但他说,“拜神当诚心竭力,倾我所有。”

道士们都露出了微醺的神情,被这话说的熨帖极了。

待他起身后,忽然见到一个年少的女道正站在阴影里静静打量他,见他反应也很敏锐,女道也只是轻轻颔首,“请金使随我来吧。”

金使姓完颜,名活女,是金国猛将完颜娄室的长子,但偏偏装扮起来就很像个宋人的书生。

当然,这人只是看起来像,能让界身巷的人察觉到异常,就意味着有些内核是他无法掩盖的,比如说他进殿后既不像宫女内侍那样低着头走,也不像张孝纯这些地方官目不斜视,双眼向前——他一进殿,眼睛就立刻向两边扫,将这座偏殿的大小、高矮、明暗、所有遮挡处都收进了眼里。

看完一圈后,他才低头行礼。

有女官喊了一声“免”,完颜活女抬起头,目光笔直地望向屏风,一点也没想要遮掩。

声音是从屏风后传出的,但不是坐着的那个人,而是她身侧的身影。

“金使远来辛苦。”

“在下受都统令,为敬神而至,谈何辛苦?”

“既是受命而来,金使何必着汉人衣衫?”

金使脸上就扬起一抹笑意,“大金与大宋勠力同心,共诛辽贼,有同袍之谊,手足之情,在下仰慕大宋风流,心向往之,因而特地效手足穿戴,购置手足衣衫尔。”

坐着的身影轻轻晃动了一下,有珠翠碰撞在一起,发出微弱的轻响。

“愿如金使所言,大金与大宋永为兄弟之邦,”那个立着的身影口吻也客气了许多,“可惜罗天大醮还未筹备完全,尚需旬日,未知金使愿留晋城观礼么?”

“若蒙帝姬见惠,容在下拜仰醮典,此非万幸?在下岂敢推辞呢!”

那个坐在屏风后的身影就又轻轻动了动。

金使看见了,女官一定也看见了,但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