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二章 刘娥的教导(2 / 2)

r>
自己查自己,能查出什么?

显然,这是一件不现实的事,唯有引入另外一方,或者说第三方,才能减少这一局面的形成。

因此,即便宋朝历代君主都知道异论相搅的坏处,但他们仍然遵从这一祖制。

这也是变相版的‘稳定压倒一切’。

嘚!

嘚!

没过多久,任守忠带着两名小黄门,捧着一堆劄子来到了内殿。

以前,这些劄子都是先由刘娥先批复,然后再转呈到福宁殿这边的,但现在的情况却发生了变化。

大多时候,刘娥都会领着李杰一起看,两人一边看,一边讨论其中的内容。

搁在外人眼中,这明显是一个信号。

太后已经开始慢慢培养官家处理政务的能力,对于外朝的文官而言,这是太后贤德的象征。

监国者不贪权,肯定能赢得文官群体的称赞。

而对于内朝的内侍而言,考虑的便不止是贤德问题,还得考虑站队问题。

一朝天子一朝臣。

太后重用的人,日后官家亲政还会继续重用吗?

谁也不知道。

所以,如今宫中的内侍们,纷纷心思各异。

“咦?”

约莫小半个时辰后,刘娥翻到了某一份劄子,忽然发出一记惊咦之声。

紧接着,她将手中的劄子递到了李杰近前。

“六哥,先看看这一份。”

递过劄子后,刘娥简短的评价了一番。

“这个范仲淹,还是上次承明殿议政时,由六哥钦点的吧?”

“倒是一个人材。”

另一边,李杰接过劄子,迅速的看了一遍其中的内容。

劄子是关于苏湖地区水患的,根据范仲淹的走访调查,苏湖地区水患频发的根本原因,在于河道阻塞。

南方地区本就多雨,苏湖地区又水网密布,一旦遭遇暴雨,在河道阻塞的情况下,极易发生水灾。

因此,范仲淹奏议重修水道,最好是将汇入吴淞江的水道,分流入江入海。

一看到这份劄子就知道,这妥妥的是一个大工程。